“洋面孔”越来越多,来华跨境医疗潮助推民间交往

【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 环球时报驻印尼特派记者 李培松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洋】编者的话:近年来,来华就医的外国患者越来越多: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很多俄罗斯人慕中医之名而来,在此康养治疗;在新疆乌鲁木齐,一些医院为中亚国家患者做大型手术;在海南,博鳌凭借优质医疗资源吸引着全球的患者……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医院代表和专家称,中方先进的医疗技术、优质的医疗服务以及相对合理的费用,是形成来华跨境医疗热潮的重要原因。除了吸引国际患者来华就诊外,一些中国医院也在积极“走出去”,这不仅助推了我国医疗产业的发展,也为各国特别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民间交往提供了新动能。

“洋面孔”越来越多,来华跨境医疗潮助推民间交往

来中国医院的“洋面孔”越来越多

今年春季,来自孟加拉国的阿齐祖尔·哈基姆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来到位于昆明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治疗前列腺问题。“他们(医生)进行了彻底的检查。”哈基姆近期对孟加拉国新闻网表示,在中国诊疗后,医生说他甚至不需要做手术,只吃药就够了。

哈基姆只是近年来来华跨境医疗潮的一个例子。在中国许多城市,尤其是那些边境线上的小城,当地医院能见到的“洋面孔”越来越多。和过去不同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是观光的游客,而是专门来华寻医问诊的病患。

在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每天讲蒙古语的患者都挤满了各个科室,而这里的大多数医生护士也都会说蒙古语,双方的交流畅通无阻。“平均每天要接待15位蒙古国患者。”该医院五疗康复科的主任医师白桂荣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们医院在蒙古国很出名,口口相传。

据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副院长纳顺达来介绍,今年1月至3月,该医院共接诊外籍患者9276人次,其中住院患者148人次。外籍患者中以蒙古国患者居多,其他还有来自俄罗斯、美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患者。“中国对蒙古国免签,蒙古国居民可在出入境口岸办理30天医疗入境手续。他们在中国内蒙古有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等便利条件,其获得医疗服务是较为便利的。”纳顺达来说,医院还设有为蒙古国患者减免10%医疗费的优惠政策。

哈萨克斯坦的一位英语教师长期受心血管疾病困扰。经朋友推荐,她来到位于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梅赛尔医院就医。“中国的中医针灸、艾灸让我在寒冬中感受到温暖,中国医院的国际化团队让我安心。”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医院的权威专家团队及海南冬季宜人的气候,是她选择赴海南调理身体的原因。

展开全文

梅赛尔医院院长周璐靖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该医院接待的外国患者来自中亚、中东、欧美等多个地区。“他们多因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康复疗养等需求远道而来,尤其青睐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海南独特的气候优势也有利于他们的治疗和康复。”接受记者采访的哈萨克斯坦女教师表示,海南的治疗让她找回了活力,她已经计划两个月后再去海南进行巩固疗程。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媒体报道,赴华接受医疗服务很受俄罗斯人欢迎。有俄患者表示,该国很多地区气候寒冷,不少人都有骨关节问题,而推拿、针灸、艾灸等中医理疗方式温和,效果显著。海南、辽宁省大连市、黑龙江省黑河市以及绥芬河市等地区和城市,是不少俄罗斯人来华治疗的热门地点。有数据显示,黑河市中医医院去年为600多名俄患者提供了服务,而今年以来,绥芬河市人民医院已为超过600人次外国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其中大部分来自俄罗斯。

“对于寻求海外医疗服务的孟加拉国人来说,选择少之又少,而中国已经为他们打开大门。”孟加拉国新闻网等媒体报道称,今年3月,一个由患者、医生、旅行社以及医疗保健行业代表组成的孟加拉国代表团访问了昆明,进行了查体、就医,并对一些医院进行了评估。当地能为孟加拉国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医院包括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等。

“从结果来看,确实有效”

对于外籍患者来说,中国医院的吸引力首先在于优质的医疗水平。一名罹患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蒙古国女童在过去3年辗转多地求医,但效果不甚理想。今年3月到内蒙古就诊后,她的病情出现了重大转机。白桂荣医生以蒙医针刺疗法为核心,治疗3周后,患者已经能够正常睁眼视物,甚至可以拿起彩笔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了。

“蒙古国一些患有疑难杂症的民众在本国以及俄罗斯等国都就诊过,但效果不太理想,所以来到我们这里,他们比较信任我们的医疗水平,并且从结果来看,确实有效。”白桂荣说,许多外籍患者都加上了医生的微信或留下了手机号码,“有问题都会线上沟通”。上述哈萨克斯坦的女教师也表示,她所在城市的民众很认可中医,当地就有许多中医诊所。

来自印尼的维罗妮卡患有胃病和腰椎间盘突出,在本国长期就医但是减缓疼痛的效果不佳。几年前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前往位于广州的广东省中医院接受治疗。“我曾在广东留学,正想去那里探亲访友,因此就接受了这一建议。朋友帮我联系了广东省中医院,挂了专家号。”维罗妮卡对《环球时报》驻印尼特派记者介绍说,她之后接受了针灸治疗。“因为当时是第一次接受针灸,我有些紧张和担心,当针灸师运针时,我觉得有些疼,但接受了第一次治疗后,我的病痛大大缓解。”维罗妮卡表示,她很赞同中医的病要“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因此现在基本不吃生冷或刺激性的食物,还用铁皮石斛和陈皮煮水喝。

据孟加拉国新闻网报道,该国医疗旅游公司“Seok Healthcare”首席执行官马苏穆扎曼表示,中国很多医院的治疗结合现代和传统医学,例如患有严重背部疼痛的癌症病人可以将针灸作为治疗的一部分,而不会干扰癌症药物的药效,这是一个显著优势。

价格合理也是很多外国患者来华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3月,孟加拉国知名歌手海德·胡森因心脏病和颈部疼痛在中国接受治疗。“中国的医疗体系很好,而且相对便宜。”胡森对孟加拉国新闻网表示,他接受的心脏治疗在首都达卡将花费30万至40万塔卡(100孟加拉国塔卡约合6元人民币),而在中国,包括住宿和饮食在内的费用约为1000美元。

虽然中国的治疗水平高、价格合理,但对一些外国患者来说,来中国看病也不容易。有孟加拉国医疗保健专业人士表示,语言问题、机票价格和签证费相对较高、要求至少1万美元的银行存款等是该国患者前往中国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孟加拉国医疗旅游公司“追踪医疗服务”首席执行官哈桑称,由于语言问题,许多孟加拉国民众在填写入境卡时遇到困难,且从达卡到昆明的机票价格可能超过4万塔卡。

其实,为了方便外国患者,很多医院都力所能及地提供了一些便利措施,例如国际蒙医医院的挂号窗口以及各类文件都被翻译成了西里尔蒙古文。纳顺达来向记者介绍说,这家医院还设有面对蒙古国民众的国际咨询专线,患者在当地即可电话问询其所患疾病、咨询相关科室诊疗建议、预约相关检查项目、住院床位以及专车接送站服务等。

面对外籍患者,国际蒙医医院自建院起便设有绿色就诊通道。2025年,为给外籍患者打造一个包含预检、分诊、就诊、检查、保健及健康管理等环节的全方位一站式医疗服务中心,国际蒙医医院成立了国际医疗服务中心,在门诊大厅设立国际患者诊疗服务站,设专人专岗为国际患者提供分诊、陪诊服务。梅赛尔医院院长周璐靖告诉记者,他们有众多海外归来的优秀医生,可以实现全程英语沟通,同时配备专业翻译团队,确保医患沟通零障碍。外籍患者缴费通常以现金人民币形式交付,或者VISA银行卡可办理刷卡交付。

有观点认为,中国不少地方存在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而吸引更多外国患者来华就医,是否会加重这一问题?对此,纳顺达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一些大城市的顶级医院资源确实紧张,但在内蒙古一些地区的普通医院,这类情况较少。

“为友好交流提供重要载体”

除了吸引国际患者来华就医,中国很多医院也在致力于“走出去”。例如,新疆的医疗机构经常组织义诊团,为中亚国家的民众提供免费检查和健康咨询服务。广西在柬埔寨磅湛省实施“一带一路”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还持续向非洲国家尼日尔和科摩罗派遣医疗队,获得当地各界高度评价。

去年12月,中国企业在阿联酋设立的首家华人医院迪拜中华医院开业。据当地媒体报道,该医院位于迪拜库赛斯区,距离迪拜国际机场仅3公里,占地1.8万平方米。作为海湾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华医院初步开设了儿科、妇产科、骨科等专科。医院目前拥有110张床位并计划扩大至500张,同时配备了最先进的设施,包括海湾地区最先进的C臂机心脏移植手术室。

在中国医院把外国病人“请进来”和积极“走出去”的背后,是庞大的医疗旅游产业。据香港《南华早报》等媒体报道,印度市场研究公司“财富商业洞察”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球医疗旅游市场(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和保险)的市值大约为115.6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35.1亿美元。

《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不少外籍游客来华就诊,顺便还会在当地旅游、购物,体验中国民俗文化。根据公开报道,一些俄罗斯人会通过“医疗旅行团”来到黑龙江小城,在一些康养风景区体验中医理疗。白桂荣告诉记者,蒙古国的病人也非常爱吃他们医院的中餐。梅赛尔医院也会协助病人安排海南特色旅游行程。

跨境医疗不仅解决了外籍患者的看病难题,更成为中外民间交流的纽带。“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是中国与蒙古国、俄罗斯卫生健康领域合作交流的重要参与者,为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家间民心相通、传递友好情谊发挥了积极作用。”纳顺达来说。

“医疗服务是跨境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不同国家人民感受他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梁怀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近年来随着中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加之跨境人员往来的不断便捷,跨境来华医疗成了不少周边国家民众的重要选择,这一方面可以使周边国家民众享受中国高水平的医疗,也促进了相关行业的跨境服务贸易水平,更为民间的相互认知与友好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载体,让周边国家的民众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

梁怀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为进一步促进中外的医疗服务交流,既可进一步释放机制活力,出台一系列促进医疗交流的政策、从制度层面推动跨境医疗合作便捷化,也可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上合机制等路径,加强政策层面的国际洽谈,打造高水平跨境医疗服务博览会等,同时加强跨境医疗服务贸易领域的产业升级,加大医疗技术人才、多语种医疗服务人才等的培养,打造一批国际化的医疗康养基地,形成并夯实自身特色。

评论